常見問題(FAQ)

Q&A

安全性說明

對人體與動植物無害。已有多項安全性證明的實驗證據。

由於本產品為照明設備,因此人不會直接接觸到。再者,擴散於空氣中的活性氧,其對有機物進行分解的「非接觸氧化反應」會隨著與二氧化鈦的距離增加(如從 10 微米增加至 2 毫米等)而反應速度變慢。如果在二氧化鈦與有機物之間存在水分,非接觸氧化反應則會進一步變慢,甚至慢到無法觀測的程度。 人體的皮膚與黏膜表面通常有水分附著,且皮膚上還有角蛋白等有機保護層。即使反應物種不慎接觸到皮膚,也會因水層的存在而抑制其反應性。即便皮膚特別乾燥,也會因角蛋白等成分遭分解,使反應物種本身消失。 綜上所述,可認為本產品經由空間觸媒作用所產生的活性氧對人體完全無害。

普及型 LED 的光譜特性是透過藍色 LED 通過黃色螢光體來產生光譜。因此,普及型白色 LED 的特徵是藍光波長極強。由於藍光屬於短波長,在眼內容易產生散射,導致難以對焦,因此被認為會讓物體變得難以清晰可見。 此外,LED 和水銀燈所發出的光中含有大量瞳孔不喜歡的眩光(Glare)。由於眩光會使瞳孔收縮,進入眼內的光量減少,因此會出現「比照度計顯示的亮度還要暗」的現象。 另外,藍光問題已成為社會議題。藍光是指波長為 380~495 奈米的藍色光,是人眼可見光中波長最短、能量最強的部分,會穿透角膜與水晶體直達視網膜。 研究指出,暴露於藍光下會對「眼睛」與「全身」造成影響。對眼睛的影響包括容易立即受到影響的角膜損傷、長期累積造成的視網膜傷害,以及黃斑部病變等。對全身的影響則包括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導致生理時鐘(晝夜節律)混亂,進而引發各種生活習慣病。 目前我們的抗菌產品,非普及型白色 LED ,而是自然光型 LED 型,雖價格較高,但對於人的眼睛和健康更具有保護的效果。

銀自有人類歷史以來超過 2000 年,一直被用於抗菌效果。古代在沙漠中用駱駝運送牛奶時,會在容器中放入兩枚銀幣,藉由摩擦產生的銀離子(Ag⁺)來防止牛奶腐敗。此外,在 1928 年抗生素尚未發明之前,膠體銀(colloidal silver)就已被當作抗生劑使用。 1930 年代,歐洲開發出使用銀離子電解法的飲用水殺菌裝置,並實際設置於淨水場運作。以銀離子濃度 0.05ppm 處理的飲用水,對革蘭氏陽性與陰性菌、病毒等均展現出高度抗菌性能,對於引發急性疾病(如痢疾、斑疹傷寒、霍亂)的病原菌與大腸桿菌群等細菌也極為有效,且研究論文證實對人體無毒性。 到了 1944 年,美國、法國、西德、印度與中國等國也採用了銀離子殺菌技術於自來水系統中。 另外,根據附帶資料《ナノ銀粒子の曝露 2020-10-11 04_44_15.pdf》,在人體暴露於奈米銀的實驗中,除了吸入暴露(Scenario 1)外,經皮膚與經口暴露的情況下,對消費者健康造成風險的可能性被認為極低。而 iSAVE 所釋放的銀離子 Ag⁺ 濃度遠低於奈米銀,因此其安全性被認為極高。